欢迎关注 创事记 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子书即墨
AppleWatch自发布到现在预订的一表难求,简直火到没朋友。回顾早已问世一年的Android Wear阵营,仍远没进入主流消费群。2014年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全年出货量仅72万部。其中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于Android Wear系统在交互和生态系统方面还不够完善。那么拥有优良血统和强大的重力扭曲力场的Apple是否能引领这场手腕上的革命呢?
笔者看来,Apple Watch在革命的路上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1.依附手机,无法独立存在
可以看到与Android Wear明显不同的处境是,Apple Watch的一发布就有大量公司和个人开发者为Apple Watch开发应用,包括眼睛一向长在脑袋上的BAT。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智能手表生态系统的完善。而Force Touch、Digital Crown、Glance等新的交互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与手机的差异化生存空间。但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有幸试用过Apple Watch的人应该都会很遗憾地感觉到其实用性的体验其实不比AndroidWear强多少 承载更多还只是一个信息展示和提醒的功能,大部分数据运算都是在手机上进行的。开发者需要在手机App中嵌入支持手表功能的扩展包。实际使用中,用户在手表上启动程序,然后通过蓝牙和手表管理模块调用手机上对应的程序进行后台运算,再返回结果到手表上进行显示。换句话说,现在的Apple Watch,如果离开了手机和蓝牙连接,就只是块续航只有18小时的电子表而已。
2.输入输出的问题
先看输出,无论是PC、Pad还是smartphone,跟用户的关系都是由眼睛主导。我们聊天、发邮件、玩游戏、看视频等所有的体验感都是由眼切入然后调动起触觉、听觉等立体感官。眼睛习惯了更大尺寸,更饱满内容之后,简单甚至不可视的信息交互就会让人无法忍受。Apple Watch 2英寸的小屏幕可承载的图文内容非常有限,已经习惯了在手机、平板和电脑上看书、看新闻、看视频,刷朋友圈的用户会发现Apple Watch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糟糕的。一些新闻客户端等众内容提供商虽然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适配客户端,但抬起手只能看标题,想看详细内容还需拿起手机,很多人不禁吐槽 我直接拿手机看岂不更省事? 这种体验就像在Symbian系统上看PC网站。
而Apple Watch屏幕变小导致用户无法在通过键盘来输入,为此Apple想通过语音和Force Touch压力触控技术来实现交互。语音输入有很多限制,比如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有些内容不能在公众场合说、你的普通话要好、还要看Siri的心情 而触控方面则时常会有误触甚至无法触发的情况发生。当然,Apple Watch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非语言交流的方式,例如通过DigitalTouch向其他 Apple Watch用户发送 Sketch、Tap和心跳等。这些功能虽然目前看有点华而不实,却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种交互可能。它根据GPS,调用传感器,重力感应器等监测人的状态,传递人的情绪,更形象立体地表达人的感知,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不仅能解放以眼睛为核心的感知系统,也能够将人与机器融合起来达到更立体的交互表达。不过对用户而言,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信息接收、操控方式、和新型的交互上适应更简单,更智能、更意识化的交流方式。
3.缺乏杀手级应用
按照iPhone和iPad的生态战略,Apple Watch需要发展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虽然已经有超过3000种适配Apple Watch的应用在APP Store中上架,但大多数都只能算是iPhone主应用的一个扩展,不少应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把iPhone上的数据搬到手腕上而已。如果要真正开放一款有用的Apple Watch应用,那么至少应该是独立于智能手机存在的,或是那种在手表上操作比在手机上更简单的应用。而要成为Apple Watch上的杀手级应用,它的反应必须快,且一定能够脱离手机独立操作,真正能让你解放双手。
一些资深开发者认为苹果展示的那些功能不是特别的具有killer潜质,拿微信来说吧,由于需要借助iPhone上的微信主体,所以每次连接时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用于连接网络,同步消息,导致有时候一直在转圈。好不容易打开了消息,可以用语音回复,但是语音识别又不准确,对口音和语速有很高的要求。另外Apple Watch版的微信并不能显示群聊,在朋友圈刷图文不仅字小分辨率低,而且举着手表玩大概一分钟,手就开始有点酸了,毕竟举手表姿势跟拿手机姿势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还有一些HealthKit类的健康类应用的实际使用体验更让人哭笑不得。一些试用过的朋友反应,自己坐在电脑前打了一阵子游戏,但Apple Watch显示自己已经运到了很长时间了。在此Apple Watch面临和其他智能穿戴设备同样的问题,现阶段的传感器无法收集准确数据,而且它涉及太多的方面,需要投入的资源和阻力也是巨大的。
再来看一下很有killer潜力的支付类应用。Touch ID实现了ApplePay在iPhone上的使用,但使用iPhone完成支付需要完成 掏出手机 打开应用 支付完成 装回手机 4步的操作。若是使用Apple Watch,你只需要将手腕靠近终端读取器,然后确认即可,完全省略了掏与装的动作。可是,现阶段Apple Watch没有TouchID,密码确认如何实现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而支付宝的体验也并不尽如人意,本人在7-11连试了4次才扫码成功,而且其功能感觉像是手机的阉割版。
通过智能手表的先行者Pebble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的智能手表用户并不喜欢交互类型应用,那些手表上的游戏、电商、社交的App最多也只会短暂火一下,不可能留住用户。真正黏住用户的是提示类的应用,比如闹钟、天气、股票、提示、日历等,用户一旦安装,活跃度会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Pebble数据科学家王英骁提到Pebble 80%的使用都集中在提示类应用上。为此,Pebble Time还做了一套强调便捷信息提示的UI系统 Timeline,将所有提示类信息集合到一条时间轴,开放的API可以让开发者轻松地将交互类应用转换为提示类应用。
而已经与果壳手表、Samsung Gear合作的正点闹钟CEO董博英也表示:智能手表未来的核心应用会出现在容易形成习惯的规律性应用场景上。因为首先闹钟是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到的,而且其与人的交互很简单,又不用依赖于手机端的展示。在简单的交互上又可以基于Apple Watch的特性延伸出各种智能而好玩的形式。比如而置于手表中的闹钟可以通过监测用户心率智能调节响铃时间及响铃方式,在不惊吓到用户的情况下轻轻唤醒用户。用户还能订阅需要的其他提醒,比如NBA球赛、约会、生日、喝水等。董博英表示,Apple Watch的force touch, glace, digital crown等新的交互方式给闹钟类APP带来了新的兴奋点。无独有偶,国外开发者Rabo也在开发一个名为 Revere 的应用,这个应用将笔记和日历绑定到一起。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当用户走进一个会议时,它会自动调出之前发言者的演讲笔记。说不定首批Apple Watch杀手级的应用会是来自这些提醒类的应用。
Apple Watch还是第一代,在应用生态上已经比当初第一代iPhone强很多了。苹果还需要让开发者意识到,Apple Watch应用与iPhone应用不同。如果Apple Watch能够攻克以上三大挑战,那无论是智能传递设备生产厂家,还是用户都会很期待这一场手腕上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