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专车”大行其道,一边是各地交通委的叫停,两厢正在进行着一场“猫捉老鼠”,而起因就是“专车”到底是不是“黑车”?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日前查处了12辆滴滴专车。这12位车主中,5人各被处罚1万元,剩余7辆车尚在调查取证中。对此滴滴打车发表声明称,专车其实是商务车,虽然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私家车无异,但属于汽车租赁公司,只能通过电话或软件召车,提供点对点服务。滴滴方面还称,只和依法运营的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签约,从来不会和私家车签约合作。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2014年年末,记者暗访发现,私家车变身专车,只需要1个小时。
打车软件掀起专车热潮
2014年的最后一个周末,市民郝小姐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出游,特意尝试了滴滴专车服务。“与打车软件的使用方法很相似,反应速度也很快,不一会一辆凯美瑞就来了。”由于此前看到过关于专车被疑是黑车的报道,郝小姐特意和司机聊了起来。“司机告诉我,他是租赁公司的,但当我问他关于租车市场的行情后,他回答又比较含糊,我感觉他其实不是特别了解。”郝小姐说。
对于这段“专车”旅程,郝小姐还是满意的。她告诉记者,起步价15元,不含公里数,到达目的地后总价38元,用了滴滴送的券,实际支付20多元,“和叫出租车差不多,但车上没有打表器,是手机里的滴滴打车在计费。”
记者发现,现在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送专车券的力度大大增加。“我收到一张最高的券是25元,而且一下子送了4张。”市民章小姐告诉记者。
随着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加大了对专车的补贴力度,在引发市民“叫专车”热潮的同时,一些私家车主也打起了专车的主意。
“非营运”的行驶证也能过关
在58同城、百姓网上有不少招聘专车的信息,其中一家在上海招募滴滴专车司机的要求是:自带车辆,并且对不同等级的车有不同的年限要求。
记者拨打了某租赁公司陈先生的电话,简单询问了车子情况后,对方表示记者的车子时间超过了规定期限。“A级车要三年以内的。”陈先生说。当记者询问有什么办法时,陈先生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可以把行驶证PS一下或者办张假证。”为了让记者打消疑虑,陈先生又说,去滴滴公司报名培训时,只要看一下身份证、驾照和行驶证,不会查的。“你开车时还是用真行驶证,假的只是用来登记。”陈先生说。
在陈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中江路的滴滴上海公司,由于比较难找,在询问和滴滴同楼层的一家公司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来滴滴公司的人很多,好像都是来做专车司机的。
果不其然,当记者来到滴滴公司门口时,已有五六个中年男子在前台登记,随后还不断有人进来。前台受理人员会问每一个人是谁介绍来的。记者看到,受理人员看了一下登记人员的三证后,只在一张纸上做了登记,并没有去相关系统核实,只要三证齐全,1分钟后就可以进会议室培训了。
记者发现,在登记的几个司机的车辆行驶证上,明确标有“非营运”字样,但现场工作人员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轮到记者时,由于行驶证日期并不符合规定,前台人员并未给记者做登记,但却提示记者,“你家里有其他车吗?有的话,拍张照过来,也可以马上培训。”
“其实都是私家车,或者有的人是给老板开车,用老板的车再赚一点。接一单,司机拿80%。”现场一位开了20多天专车的司机告诉记者。滴滴的受理人员则表示,剩余的20%,滴滴拿17%,租赁公司拿3%。
各种“妙招”应对检查
1个小时后,陆陆续续有人从会议室里出来,培训结束了。在滴滴公司外,记者等到了刚刚培训完的黄明(化名),他告诉记者,培训除了教他们使用滴滴专车的客户端以及服务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了一些“话术”,关键是让司机了解在回答乘客询问时要说的话,“车是租赁公司的车,人是劳务公司或租赁公司的都可以。”手机上装好滴滴专车的司机客户端后,整个培训时长大约40分钟,然后再参加一个笔试就可以接单了,不需要交纳保证金,也并没有和任何一方签署合同。
汽车租赁公司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滴滴和他们有挂靠协议,租赁公司为滴滴通过招聘等方式拉来专车司机,而滴滴会给租赁公司广告费用。
许多参加滴滴公司培训的驾驶员,其实对自己车辆的非营运属性都心知肚明,因此也关心“被检查”问题。“比如要看行驶证,可以说没带或者说车子不是我的,不知道放哪里,一般来说,乘客不会问你要,而且私家车开在路上很难被发现,不像黑车聚集在地铁站门口。一般黑车都是外牌,专车则要沪牌,而且警察的违法依据是交易,滴滴软件则是通过手机支付的。”黄明说道。
“我们现在那么多司机,每天每人要接15~25单,都没什么事,被查的概率很小。万一真的撞上了检查,后面还有滴滴和租赁公司,我们有办法。”此前一直鼓动记者来报名培训的陈先生说。
一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市面上的类似专车服务,大多都是私家车,开专车的司机月收入大概1万多元,由于不用交份子钱,比出租车好赚多了。
据悉,上海将按照2014年8月起实施的《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若干规定》和《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办法》相关条款,对未遵守客运出租汽车调度服务规范、未提供相关驾驶员和车辆信息或者为不具备营运资格的驾驶员或者车辆提供召车信息的服务商,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记者手记
一纸封喉不如放权去做
这年头不谈一点互联网思维,就好像饭桌上不讲世界杯一样。在互联网思维的侵袭下,私家车顺势而行,用一个软件,就能月进账上万元,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
对于乘客而言,专车所推出的服务项目,由于车型高档、服务细致、早晚高峰叫车更快等特点,颇受市场青睐,这是打车软件在互联网市场下、共享经济调节下的结果,所以赢得了“叫好又叫座”的口碑。但同时,叫停的声音一直没歇过,最近上海交通委对滴滴打车的处罚,更是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时间,政府部门究竟应该放手让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大胆去闯,还是以“传统思维”扼杀创新,成为舆论的焦点。
事实上,“出头鸟”滴滴专车并非行业中的先行者,提供类似服务的还有Uber、快的一号专车等,PP租车更是直接打出“亚洲最大私家车共享平台”的旗号。如果按照现有政策,这些平台都游走在政策的边缘,甚至属于非法运营,但如果一棒子打死,确实又与市场呼声和时代前行的方向不同。
不得不说,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这是难解之题。其实不妨换种思维来考虑,淘宝刚上线时,假货盛行、买卖双方互相不信任,用户不买账。然后呢,不就逼得淘宝想出支付宝来了吗?再然后呢,就有了天猫,有了双十一。
市场的问题,不如交给市场来解决,监管部门要做的,便是对平台提要求,“黑车”之所以被打击,原因不外乎是存在各种诸如安全、乱收费等风险,滴滴们如果能利用创新的手段和服务解决这些问题,又能为老百姓提供又快又好的服务,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同样,如果滴滴们自己不严格管控,一味贪快给自己埋下“祸根”,导致出现一些严重恶果,市场自然会将它抛弃。
至于某些传统行业的利益,该打破就打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