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管涛: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地位的变化受中长期因素影响

字号+作者:fenxiangcaijing 来源:互联网 2020-02-25 07:36:12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全是外商投资,本地企业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是短期的扰动因素。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变化是'...

  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全是外商投资,本地企业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是短期的扰动因素。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变化是受中长期因素的影响。 

  我讲一讲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大家都注意到,疫情发生以后,国内的人员流动、生产活动陷于停顿,大家担心会加速制造业的转移。实际上,从“非典”的经验来看,当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当时大家也讨论是要转移生产,但我们可以看到,从“非典”以后,中国利用外资里制造业的占比大幅下降,2003年的制造业在利用外资里的占比是70%,但现在只有20%多一点点,确实占比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中的比重下降了,从60%降到了2019年的不到40%,看起来外资在中国的整个制造业扮演的角色地位在下降,但是这不等同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地位的变化。

  第一, 中国虽然利用外资的制造业占比下降,但是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名列前茅的,在发展中国家里是第一位,全球排名第二。

  第二,制造业利用外资少了,但是非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在提高,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反而是在上升的。我们注意到,比方说日本松下,四十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主要是向中国市场做家电的,但现在它在中国搞了一个集团,它的经营活动已经是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多个方面,已经不是简单的制造了,还有服务、物流、研发,这些都是服务业的投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加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里面。

  第三,外企确确实实在进出口的中国份额是下降的,但是民企是异军独起。而且民企2019年在进出口的份额已经是超过了外企,占到42.7%,外企只占到39.8%。外企原来是在中国组装生产对外销售,现在在中国生产向中国销售。此前德意志银行有篇研究报告,按照国民原则,按照总销售的口径,把美国在中国的公司,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的算作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把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对美国出口剔除以后,按照国民原则可以看到,中国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大幅减少。按照美国商务部的口径是3755亿,按照德意志银行测算的口径只有774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不是以出口为主,主要是面向中国市场。

  第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的量和质都有明显的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里的份额上出口是全球第一。中国的贸易顺差中,按照增加值口径,相当于中国海关口径贸易顺差的一半多一点,2005年的时候还是95%,到2015年的时候只有51.5%。中国的很多产品不完全是中国生产的,涉及到国外的很多环节,最典型的就是苹果手机的例子。从中国加工贸易的情况来看,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在提高。2013年的时候,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只有不到50%,2019年提高到70%左右。

  我们要把外商投资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系做一个区分,外商投资是不是投制造业那是另外一回事。即便是对制造业的投资减少了,也不意味着中国整个利用外资是减少的。此外,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全是外商投资,本地企业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是短期的扰动因素。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变化是受中长期因素的影响。

  (本文作者介绍: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

1.鼎读财经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网友所投稿件只代表发稿人立场,如果内容或配图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发稿人或本站编辑3123658318@qq.com 进行删除。

相关文章
上一篇:在线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墙内看花)下一篇:孙彬彬:疫情之下城投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