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互联网金融的出路何在?

字号+作者:鼎读财经 来源: 2021-12-07 08:47:18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纵观了互联网金融这些年的创新历程,而中国这几年确实互联网创新很快,那么未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机会又在哪里?虽然2013年底至2014年初这个行业,一直是刀锋'...

纵观了互联网金融这些年的创新历程,而中国这几年确实互联网创新很快,那么未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机会又在哪里?虽然2013年底至2014年初这个行业,一直是刀锋上的舞者,大片...

【砍柴网推荐】纵观了互联网金融这些年的创新历程,而中国这几年确实互联网创新很快,那么未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机会又在哪里?虽然2013年底至2014年初这个行业,一直是刀锋上的舞者,大片垮台,又大片的兴起,在这个有着几十倍空间的市场里,有几个巨头跑路了,整个行业就全都无路了?

过去的十年是电商的十年,造就了淘宝、京东等很多伟大的公司。

而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却有两个趋势。第一,随着移动互联网崛起了比电商市场大20-30倍的O2O市场;第二个就是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大趋势,数据统计,中国1400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全部加起来,占中国全部银行总利润的一半,因此有一句话戏称,全中国人民都在给银行挣钱。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在中国成为大趋势?在其他国家没有热起来呢?

其实,美国也有互联网金融,只是美国的传统金融太具有普惠性质了,美国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它具有非常完善的征信体系,它有三大征信局,而中国没有,央行的征信体系远远无法满足普惠服务的要求。美国互联网金融不具有庞大的市场,所以没有火热起来。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金融而不在互联网。

据统计,2014年中国的企业有1500万家,个体工商户4500万家,加起来6000万家左右,这其中95%以上是中小微企业,而这些企业有融资需求时,很难享受到国家金融的好处,而互联网金融就为这些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到2012年底,中国的就业人口是7.6亿多,城镇人口3.6亿,城镇人均工资水平4000多元左右,这部分也无法享受到银行的贷款需求,这就造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所以当金融和互联网相遇必然会发生的趋势:首先人人可以成为银行,人人可以成为银行客户,相当于人人金融的概念;其次,大家可以享受便利的金融权利;第三,让保险业产生了结构变革。

1998年美国Paypal公司成立(美国版的余额宝公司),2013年诞生的余额宝是Paypal公司1999年设计的产品,最后在美国没做下去,而垮掉了。

2003年中国同时诞生了两个公司,易宝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宝和后来诞生的财付通属于平台支付,做的是c端账户,而易宝支付是做B端账户。

2005年出现了很多p2p贷款平台,它的出现起到了一个革命的性的作用 在银行诞生400年以来,p2p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脱媒的产品(脱离媒介)。金融的核心就是有人要用钱,有人要投资,银行是把大家存进去的钱,贷给需要钱的人,它在中间收益利差,但是p2p打破了这种界限,它只解决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问题。

2013年,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众筹,但是这个行业却在2014年上半年大红大紫了,很多小公司的机会都来了,包括人人贷都融资1.3亿美元。据测算全国没有被满足的,民间资金缺口有几万亿人民币,2013年,通过p2p等众筹平台才满足了一千亿人民币的需求。

纵观了互联网金融这些年的创新历程,而中国这几年确实互联网创新很快,那么未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机会又在哪里?

虽然2013年底至2014年初这个行业,一直是刀锋上的舞者,大片垮台,又大片的兴起,在这个有着几十倍空间的市场里,有几个巨头跑路了,整个行业就全都无路了?

从事p2p借贷、众筹等行业研究,零壹财经研究员李耀东预测,新的互联网金融机会在众筹领域还在源源不断的涌现。

同时可能还有一些新的,完全没有想到的技术,突然涌现出来了。比如新的征信技术,国外在做大数据征信,国内也在做,这一块技术先进成熟,市场一片空白。如果在这方面创业,可能需要几千万-甚至一亿元左右的启动资金,类似的机会还是很多。

互联网金融目前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完善的征信体系,金融体系,而市场的庞大和不成熟,以及本身这个行业的基础没打好,就决定了,会有非常多的机会。

易宝支付公司市场总监唐文则认为,不能粗放式的创新,要持开放式心态。行业中有几个巨头在创新上霸权化,粗暴式的创新,谁做得好,就克隆你,翻版你。他认为第三方支付也是一个着眼点,因为第三方支付在信用和风险的控制上比较占优势。

一位资深金融法律师则看好交易技术方面的创新。

1.鼎读财经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网友所投稿件只代表发稿人立场,如果内容或配图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发稿人或本站编辑3123658318@qq.com 进行删除。

上一篇:电视台在逐步被瓦解 传统电视的自我救赎之路下一篇:分享经济环境下的O2O市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