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主萌生互联网基因的土壤,又错失了对外引进互联网基因的窗口期,并最终随着内部更多拥有自我上进意识,并且对互联网稍有理解的精英分子选择离开,从三方面失去了一个...
自从由新媒体部门转到传统媒体经营管理部门,身边的同事遇到任何新业务,有任何新想法都愿意过来找自己咨询下,寻求一些支持和鼓励,在其中个人也给了不少的个人主观认为是 真知灼见 的建议和意见,各个同事都满意而归。然而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提及到当下互联网的基本工作方法,基本行事理念,或者是一些基本的流程规范的时候,都无法在这群同事中得到任何的正向反馈,以至于还需要重新为他们讲解其中的知识。
诸如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精益方法、用户体验、流量转化、目标受众、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等等关键词,虽然他们都听过,却无法理解其中真谛,或者是当自己真正面临一个问题,需要用这些关键思想解答实操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
反复思考不得其解,虽然没有互联网思维这些高大上的理论,作为成熟行业的传统媒体已经正常运作了上百年,其关于产品、服务、生产、管理、商业模式等基本理念等都是运作正常并且在过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何到今天就没有这些东西在每个从业者身上反应呢?
为何传统媒体人身上就没有基本的产品思维呢?
一个成熟产品,一个成熟产业带来的尴尬
传统纸媒从萌生到兴盛已经有百年历史,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高度的熟知度和认同性,亦即任何社会成员,都知晓报纸这种媒体,虽然不能准确严格说出其标准的定义,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报纸产品的概念,以至于任何一个新加入纸媒行业的从业者都已经对于报纸这个产品拥有了绝对全面的认知,对于其工作的组织这一核心产品的基本特性已经了如指掌,或许已经无需任何的上岗培训,已经能够将这个产品运作正常。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一个成熟产业,其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主要以提供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为主,其核心的产品往往只有报纸一种,而长期以来也没有更多品种的新产品的研发,所谓的新产品无非是另外一份报纸或者是一本杂志,其性质和报纸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此下来,就会天生在传统媒体从业者之中形成如此的怪现状,任何一个加入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其工作的平台和服务的产品是一个社会大众,包括自己在内已经十分熟知的产品形态,无需再投入精力对其进行研究和熟知,而传媒业长期以来主要产品又相对单一,导致在所有媒体从业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也未曾经历报纸和杂志之外类别的所谓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一个成熟的报纸产品,一个成熟的传媒产业,使得其中的从业者已经失去了对于产品的敏感性,因为在他们面前只有一个产品那就是报纸。
传统媒体人眼中的任何新产品都是报纸
在大观园生活惯了的贾宝玉或许对于外面花花世界已经没有了基本的认知,而在一个拿着锤子的人严重,其眼见的一切事物都是钉子,自己都想上去敲打几下。
长期生活在仅仅拥有一个报纸产品的环境中,使得传统媒体人在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冲击之时,认为新媒体的就是传统媒体的电子化数字化,根本无法从产品角度重新定义新媒体产品,确定目标客户群体、用户根本需求、产品定位以及核心价值主张等一切。
所有研发的所谓新媒体产品在其严重也只不过是报纸的一个电子化的版本而已,除了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不同之外,与传统报纸的生产和运营模式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也造就了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过程中的新瓶装旧酒,或者说是传统媒体生出来的怪胎而已。
强干弱枝局面下的转型困局
虽然早期进行新媒体尝试过程中,传统媒体人用固有的思维,用缺少基本产品思维的头脑在指挥整个创新尝试,其结果也是可以预期的,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传统媒体从业者或者经历丰富的早期新媒体试验参与者已经拥有了一丝互联网产品思维,并逐步在实践中履行。
然而土生土长的产品思维又由于互联网基础平台环境的缺失,导致了这萌生的互联网产品思维之嫩芽无法独立成长起来,而此时面对外部拥有相关资质或许可以统领传统媒体新媒体转型的技术领军人物,却又因为体制制度的限制,亦是无法提供相当高额的薪酬而无法对外引进。
缺乏自主萌生互联网基因的土壤,又错失了对外引进互联网基因的窗口期,并最终随着内部更多拥有自我上进意识,并且对互联网稍有理解的精英分子选择离开,从三方面失去了一个企业文化中萌生互联网基因的最后机会。
在转折时期,缺少思维理念的冲突与改变,缺少对于传统优势的革新和革命,强干弱枝的局面继续在传统媒体的组织体内存在,以至于大街上普通民众都具备的互联网产品思维,在当下的传统媒体组织内成为一种奢侈品。
俗语有云,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成败,如今拥有众多知识分子,无愧社会知识人才库的传统媒体组织内,能够萌生出更多的优质内容产品,却无法孵化出将这些优质内容产品化运营的人才,一批具有基本的互联网产品思维的人才。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回望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所有举措与实践,可圈可点之处模糊不可亲见,却冥冥之中又有注定其如此结局的宿命,曾经单一的成熟产品形态,兴盛的行业发展态势的良好势头和局面,彻底掩盖了和磨灭了在下一个变革时期革新的基础思维和理念,经历曲折已经成为了定居,只是不知道这种曲折最终要持续多久,何时才是全新思维匹配到整个组织的那一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