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小编深刻地体会到,有的传统媒体的内容非常不错,但是很不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不得不让小编屡次忍痛割爱,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适应移动互联...
作为一枚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小编深刻地体会到,有的传统媒体的内容非常不错,但是很不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不得不让小编屡次忍痛割爱,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适应移动互联网,刻不容缓。
新闻内容呈现形式的颠覆性时代已经来临,不管你承不承认。
通过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发送的《习奥瀛台夜话,到底聊了什么》,看看现在的时政文章是怎么写的:
两人谈得特别好,特别深入。每一个环节都大大延迟,原定30分钟的会见持续了90分钟,习大大说,吃饭去吧,不想让客人饿肚子,奥先生说,还想和你谈几个问题。
散步的时候,习大大向奥先生详细介绍了瀛台的历史变迁。
习大大说,瀛台建于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在这里研究制定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的国家方略。后来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
奥先生悟性不错,马上接话说: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
这就明白了吧,选在瀛台的原因之一:
要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这种完全颠覆了纸媒的内容呈现形式,却在网络世界里一文风行,极受赞赏。
从2000年进入新闻媒体实习到现在,我比较完整地亲历了互联网在中国的成长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变迁,以及两者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关系。新世纪的前十年,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纸媒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以市场逻辑为基点建构的都市报,占据了新闻生产的半壁江山,也分走了大块的市场蛋糕。
在门户网站时代,纸媒与网站是一对欢喜冤家,一方面对互联网免费享用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啧有烦言;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互联网来扩散内容的影响力。
而网站逐渐形成了转载规则:原文照登纸媒的内容,除了标题外,其余不做修改。
门户网站时代,吸引了巨量读者的商业门户网站没有采访权,只是一家家聚合了传统新闻媒体产品的大超市,新浪和腾讯就像是中文互联网世界的沃尔玛和家乐福。在这种形势下,读者上网读新闻,实际上只是在读电子报而已。新闻由纸端承载,转向了由PC端承载。外壳不同,内容一样,新瓶装了旧酒。在那个时代,呈现形式没有受到多大冲击。
对传统媒体真正的冲击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状态由 固定 变成了 移动 ,以此带来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也更加多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移动设备和网络,人类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上网 等人、坐车、走路、聚会、上厕所、吃饭乃至开车等红绿灯时,这在PC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可能会抱台电脑蹲厕所,但不至于抱台电脑开车。
由PC端变为移动端,另一大显著变化是屏幕变小,这也是基于移动的需要。这就导致两个后果。
一是阅读障碍的一降再降,殆近于无,人机交互已极少隔膜,手机跟人类生活基本实现无缝对接。作为一种嵌入式存在,很多人晚上睡前最后一眼看的是手机,清晨醒来第一眼看的也是手机。移动互联网要么占据了他们的大块时间,要么充盈着他们的碎片闲暇。
二是阅读的仪式感的丧失,阅读不再需要做任何心理准备 不用郑重其事地翻开一本书,不用好整以暇地打开一份报纸,也不用把椅子挪到电脑前,不用连接网线,不用开机关机,只要打开移动互联端,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
因此,人们阅读新闻的习惯自然也随之改变。阅读障碍和仪式感的丧失,使得内容生产者需要生产在任何环境下都适合阅读的内容,这种内容一定会是轻简的、浅白的。它们得做好准备,在阅读者处于任何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境下都能被接受。所以,这些内容很难严肃得起来。
跟PC端的阅读比,手机阅读,虽然精度和呈现方式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但屏幕偏小终究会带来阅读痛苦,这也加剧了严肃内容跟手机端承载的不适配。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他说,作为媒介,印刷品和电视本身并没有思想,然而作为工具,它们对于文字与图像的不同偏好,却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这是一种技术决定论的表述,不可否认的是,从PC端到移动端,从严肃化到轻悦化,可以看出,技术确实会对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上述推论成立,那么,那些坚信严肃新闻总会有读者,只要内容优质就可以不管载体影响的传统媒体人,有可能太盲目乐观了。他们要么夸大了新闻的被需要程度,要么错误地理解了 严肃新闻 的内核。
就我现在负责《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情况来看,一大发现是,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阅读数呈现这样一个明显特点:直接照搬报纸上的文章,阅读量往往远远低于平均阅读数;如果是基于新闻的轻悦化改造,阅读数则往往高于平均阅读数。上述那篇《习奥瀛台夜话,到底聊了什么》,跟常见的纸媒时政报道比,最大的变化正是轻悦化。
与此相反的是,严肃内容在PC端阅读量会高很多。由此可见,微信公号上的内容,无法跟纸媒的内容顺利对接。人们使用移动端时,阅读快感靠前,实质内容退后。
根据这一体现,我们在生产微信公众号内容时,对于时政类的新闻,比如领导人出访、中央或国务院会议、新出的法律规定等,不再只转报纸的报道,而是进行二度开掘,作出通俗化解析和阐释,以获得关注度。
在中国青年报,一些年轻记者,也开始作出尝试,就同一主题写两个版本的稿子 一个发报纸,一个发官方微信公众号,他们也有了反思:为什么不能把报纸上的内容写得像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那么 好玩 呢?为什么不能按照互联网思维去写稿呢?报纸要不要作出改变?
当然要作出改变。至少10多年前,我看到香港的典型质报《明报》,就在大量和大幅使用照片,在《人民日报》大小的版面上只装两三千字。
《今日美国》算是美国新兴报纸的代表,它却放弃了美国纸媒擅长描述细节的特点,反其道而行之,不鼓励长文章,追求稿件至简,大量用图,结果很快成为美国发行量第一大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数据显示,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PC端上网比例;46.6%的人使用移动终端时间超过3个小时;从受众的阅读习惯来看,在微信平台上,平均每天人均阅读文章5.86篇。移动端的阅读正在超越PC端的阅读。
如果媒体人还在精英主义地认为自己只要是为了公共利益,产出的严肃新闻就一定会有读者,而无需顾及呈现形式,动辄三四千甚至七八千字,里面充斥着晦涩的文件报告和专业术语,那能不被读者嫌弃吗?值得反省的是,很多媒体人,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去强调读者需要什么,而对于读者需要新闻呈现形式进化到什么程度,则毫不关心?
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人们反而会因庞大得犹如流沙般的信息量,从而有身处信息沙漠而莫衷一是之感,他们会去寻找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信息绿洲,这正是分众化传播、垂直领域传播兴起的重要原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进入了黄金时代,微博微信获得了爆发式发展。由门户网站编辑精选聚合式新闻的大超市模式已不符合这一时代的需求,人们像进淘宝小店淘宝一样,选择自己关注的媒体,就像淘宝小店打败了大超市一样,自媒体的兴起终将让门户网站走向衰微。
门户网站的衰微,从本质上来说,是公众对门户网站内容的否定,由于门户网站是传统媒体内容的搬运工,所以其实也是公众对传统媒体的否定。
今天,就像手写时代的没落一样,传统纸媒呈现形式退隐在静默鸿蒙中的时间已经到来,新的模式还在探索。旧辙方迷,再不作出改变,随着老一代读者的挥别,纸媒可能就真的没人待见了。
作者简介:叶铁桥,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本文首发于《新闻界》,作者授权仟言万语转载,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