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大V有什么了不起,圆桌社交才是长尾的王道!

字号+作者:鼎读财经 来源:百度百家 2021-12-07 08:47:18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知乎“大V不回答不赞的问题无人问津”的状况?看来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每个互联网社区到最后都会变成微博那样,'...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知乎“大V不回答不赞的问题无人问津”的状况?看来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每个互联网社区到最后都会变成微博那样,小人物的声音只...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知乎 大V不回答不赞的问题无人问津 的状况?看来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每个互联网社区到最后都会变成微博那样,小人物的声音只能通过大V的转发才能让更多人知晓。在我个人来看,这有一点杞人忧天。

首先,这种情况无需过度忧虑,一方面大V在传播中的影响力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夸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存在本身就在不断延伸资讯的长尾。

前面这一点,在《小圈子 大社交》这本书当中,作者亚当斯用了不少Facebook上的真实案例来分析社会网络,更多的案例和结论来源于人类学家、进化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容易高估社会中那些看起来拥有众多粉丝的意见领袖或明星的影响,对社会上普遍流传的 规模 = 影响力 的看法,他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辩驳这种看法的偏颇,他说,虽然色情片明星饰演过的影片数量惊人,平均下来远远超过好莱坞明星,即使色情产业规模也超过好莱坞,他们永远也无法产生像好莱坞一样的影响力。也就是说, 规模不是网络最重要的因素 。

《小圈子 大社交》中引用了包括Facebook之内的多个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那些名号最响、曝光率最高的人并不一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

社交网络可以让一条信息在一分钟内转发一千次,但我们大脑管理朋友的效率仍然停留在石器时代。由于网络效应放大了名人的曝光度,吸引人们更多的注意力,使人们不经意间也放大了他们的影响力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希望世界运行的方式与它本来运行的方式产生偏差,且偏差仍在加剧。此外,由于传播网络非常复杂,几乎无法通过直观观察来分析背后传播机制。当我们试图理解传播网络时,也只能看到被传播的信息,看不到没被传播的部分。

回顾一件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只会看到最明显的参与者,认为他们对整个事件的影响最大 我们总是容易把事情的顺利完成归功于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却没有认真去了解事情所处的复杂网络 ,亚当斯说, 这种复杂性导致人们把巧合和相关性混同为因果关系 。

举个例子,去年9月,《诗刊》的 双子星座 栏目刊登了余秀华的诗作,引起的反响不大。11月,《诗刊》将已刊发的余秀华诗作以《摇摇晃晃的人间 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为题发布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上,转发量很快破万次,影响开始扩散。等到今年1月12日,从来就不认识余秀华的俄勒冈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沈睿写了一篇推介的文章《什么是诗歌?余秀华 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在微信公号 民谣与诗 上发布,两三天内单在转发量就有100多万次。然后,大家都知道的,余秀华成为了年度红人。整个过程只是一个慢慢发酵的过程,并且不依赖于小圈子和大V。

关于文首所提到的第二点,在互联网还未盛行之前,能够获得影响力的都是一些热门产品,比如公告牌排行榜上的歌曲、横扫电影院的大片,而它们从数量上来讲又是绝对少数的。媒体上的新闻也同样是最大的几家报刊的头条主导舆论的兴趣。用 二八法则 来说就是2O%的文化资讯占据了80%的影响力。因为在互联网流行之前的大众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是一种零和关系,有你没我,有我没你。CD店的货架只有那么多空间,电影院一年只能放映这么多部电影,每天能看的报纸杂志也只有数种,它们都是稀缺的,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壁垒被抹除了,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任何物理限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小众文化。

因为网络的无限延展性,这些产品通过标签、推荐等作用机制,自发形成无数个小圈子,在每个圈子里都会有自己的热门产品。每个种类(genre)可以往下继续划分(subgenre),理论上来说存在无数个这样的排行榜。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小众下的热门,而这些小热门(microhits)大部分分布在 长尾 里,虽然这些小的热门并不如那些普遍流行的热门产品,但它们总体上不容小觑,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且都有自己的拥趸,这些小的热门累加在一起,整体上完全可以和那些大的热门抗衡。

当然,仅仅只是提供更多样的产品并不能改变需求本身,消费者必须要有方法获取能够满足小众兴趣和需求的小众产品。这其中,过滤机制是很好的方式。一旦多样性扩大了,又有良好的过滤机制,那么需求曲线就会变平缓,热门产品变得相对不那么流行,而小众产品也变得相对大众一些。在过滤机制这方面,每个社区都在不断努力进行尝试,而知乎做出的努力是话题、标签、热门、推荐、日报

但影响力不均衡的问题同存在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没有被门户网站报道的新闻不会成为大新闻,没有被微博推介的话题不会城门热门话题,没有上过选秀的好歌手不会成为明星 但影响力是双刃剑,就像是如果没有《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种包装过度、吸引眼球的选秀节目存在,籍籍无名的好声音会被忽略得更多。

知乎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是 圆桌。这种以主题为核心的展示非常像选秀节目。

拿《中国好声音》来说,柳重言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红豆》的曲作者、莫西子诗为同是彝族的《中国好声音》学员吉克隽逸创作了《不要怕》等等。这些人为节目增加了看点,观众会从节目中得到满足并给与更多的期待: 还有哪些是我们熟悉而又不知道的? 而与此同时,腾讯视频对《中国好歌曲》的运营也极尽所能,充分动员了全网的资源,通过新闻客户端、QQ音乐、微信朋友圈、腾讯微博、QQ游戏等多平台联动,制造话题,提升整个互联网的话题量、网民的参与度和知晓度。但这个节目很可惜的是,到了最后环节,却沿用了之前类似节目的套路,硬是在不同曲风间进行PK,最终选出一个冠军来,这属于为了收视率做的保险,但最终减少了多样性。

与之类比,知乎的圆桌改进空间还很大,包括如何吸引非邀请嘉宾的参与、如何把话题延伸到圆桌之外、如何引导大家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增强话题的吸引力等等。甚至还可以加入更多的游戏性机制来增加互动性和观赏性。最后,在影响力方面,虽然在首页出现已经算是调动了足够大的影响范围,但对于知乎之外以、知乎内各小圈子和非话题相关群体调动的积极性还远远不足。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深化的。

对于任何社区的运营而言,都需要努力建立好自己的长尾,值得深思。

1.鼎读财经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网友所投稿件只代表发稿人立场,如果内容或配图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发稿人或本站编辑3123658318@qq.com 进行删除。

上一篇:段子手为啥总是这么火?下一篇:电视台与微信互动真的是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