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们要弱化“强连接”的功能,正如要不断砍掉繁琐的枝枝丫丫功能一样,从本质上讲,做强和做大都是一种抛离消费市场,来自生产端企业主的贪婪与自作多情。
笔者记得罗振宇在《罗辑思维》曾讲过一个关于可穿戴的故事。甲问: 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智能手环在中国会比较好卖啊! 神一般的乙回答出现了: 大和尚开过光的! 这个笑话的本质在于 在当让我们自信满满地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起点出发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掉到沟里。
或者更干脆点,做硬件千万别自作多情了。
或基于强连接带来的反强连接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诠释了尼采的那句经典名言: 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过去人类一再诅咒的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 生命中的许多事物反而会受益于它们。借鉴本书浓郁的辩证式思维,笔者认为在可穿戴领域可以根据 强连接 衍生出一个叫 反强连接 的词汇。这等同于我们经常所言的 手握得越紧,沙漏得越快 的道理。
拿可穿戴领域最红火的手环为例,该产品形态自身就存在很多背悖的层面。比如,用户必须时时佩戴才能呈现的完整数据与短命的电池续航就是一对天生矛盾,更深层次的还是来自用户。
手环要求24小时人类全在线,甚至连洗澡、睡觉都不放过,即便是如今与人类紧密度非常高的手机,每6.5分钟被人类查看1次,也做不到24小时不离开。手环这样强连接的 霸道 似曾相识,有没有孙悟空头上 紧箍咒 的痕迹呢?只不过,部位转移到了手腕上而已。人类天性中有一种释放与解脱自己的自由基因存在,一切与这种基因作斗争的产品功能点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新鲜感过后,便被抛弃在角落里 吃灰 。
这即笔者提及的 强连接所带来反强连接 的物极必反式后果。
在笔者所在的PICOOC团队,在设计第一款产品其实也考虑到这一层面。当时我们达成的共识有很多点:比如,该硬件产品一定要有海量用户基础、用户体验要好、数据采集算法要足够精准、完成这个产品的供应链和生产制造条件都要足够成熟 当然重要的是从人性深处需求考虑,这款产品一定不能让用户有一种被捆绑的束缚感。你需要时,它就与你 连接 ,当你不需要时,它就静静地呆在交流里,陪着你。
可穿戴还要解决哪些突兀?
在笔者看来,可穿戴产品如今陷入一种狭隘的概念误区,即一切可穿戴必须是要能穿戴的,事实上,如果将定义延展开来的话,可穿戴大部分都在主打 软+硬+云 的黄金三角标配概念,按照这样的概念,显然,可穿戴的范畴不仅仅限于眼镜、手环、手表 从宽泛的角度讲,没有必要要求可穿戴必须是能穿戴的,智能秤、水杯、插座 不都是 软+硬+云 的标配吗?
所谓的可穿戴只是顺应时代大背景产生的一个概念而已。没必要过于纠结概念而让产品陷入拘囿。
手环已作为一个案已将这种后果放大化,在我看来,之前传出的国外某智能风衣也是如此。既能给手机充电,又有4G连接,当然前提必须是用户必须穿戴该风衣,保持实时在线的 奇葩 要求,但可是,同样的价格,我如果用一部移动电源+一张4G卡+一身Prada、Armani的大牌会不会来得更酷、更划算?更何况,我充电不需要整天只穿那一身衣服的啊,多乏味单调啊!
可穿戴们要弱化 强连接 的功能,正如要不断砍掉繁琐的枝枝丫丫功能一样,从本质上讲,做强和做大都是一种抛离消费市场,来自生产端企业主的贪婪与自作多情。
挣脱可穿戴 必须穿戴 的枷锁后,接下来还要解决几个最现实的问题:
1、硬的问题。这点重在强调品质。不仅仅是针对本身的硬件实力而言,对于 软+硬+云 标配的可穿戴而言,事实上 软+云 、包括硬与软、软与云的端对端连接同样重要。与此同时,性能、体验和功耗还需要进一步降低。
2、关于平台。最近很多互联网大佬都卷入了可穿戴领域,以智能云或以开放云的形式。平台有利于资源的调动和整合,但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场缺乏统一游戏规则、各自为战的 独角戏 。
3、未来的 智 。可穿戴是人工智能行业初级阶段的表现形态,虽然说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是存在一定差异性,比如,无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到何种形态,但决不会出现美国大片中的机器人取代人的意识,成为人类智能。但有一点,所谓的人工智能应该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从而让人类逐渐解放双手或部分大脑。从这点看,初级阶段的可穿戴显然还任重道远!
被戕害了的伪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