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是着眼当前,抢个入口,有一两个用户量数亿的爆品,这很难跟BAT们对抗。只有那些布局长远,在未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过程中能够输出独特能力的企业,才有资格成长...
如果对2014年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行一下总结的话,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BAT们进行了势力范围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不管是入股、收购,还是松散度不同的联盟,中国互联网进入了真正的寡头垄断期,BAT三大阵营挥着钞票四处出击,这也带来了一个疑问,就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未来的互联网只有两类,一是BAT类,一是非BAT,这种判断究竟是否准确?还有没有可能出现BAT之外的新大佬?
这两天,21世纪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很应景,恰好出了一份主题为 BAT格局下的第四极突围 的报告,从某种程度上算是对以上问题的部分答复。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互联网的寡头结构几乎已形成,地缘空间越来越狭小,但在移动互联网、O2O、互联网金融的变革拐点上,结合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推波助澜,以京东为代表的新电商形态,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第四极。
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可能放在产业和企业互联网化的未来,以及京东、阿里频频在2B端的动作,就是一个高概率的话题。
未来的市场蓝海在哪?
除了京东之外,还有小米,能不能成为互联网的第四极,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正如人们讨论小米有没机会与BAT掰手腕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去寻找互联网格局的变量和因子时会发现,只要是在一个规则改变和新地缘不断冒出的环境下,就没有不可能,再牢靠的地盘也可能会被推到,这也是BAT们加紧巩固地盘和不断收购的原因。这种变量有很多,比如移动互联网还在初期,模式与PC不同,O2O才刚萌芽,离定局还很远,用户行为也在变化,社群、圈层现象突出。当然,这些因子有一个统一的指向:传统产业互联网化。
21世纪的报告为什么会笃定京东会有望冲击第四极呢?其实这个结论必然众口难调,何况无论从体量和势力范围看,京东和刘强东不是摊大饼的玩法,手里的牌并不多,前前后后也没像雷军一样搞出几十家子、孙公司,除了腾讯的微信、手机QQ的一级入口,也没啥帮手和同盟军。在报告里有一段话,笔者比较认可,其他家都在抢入口,智能家居、车联网等,但京东布局是大流通领域第二波互联网化浪潮,即主流商业成员的互联网化运营,这是未来的新地缘。
相比消费互联网的自娱自乐,传统企业转型催生的产业互联网市场的容量有多大?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下,哪家互联网企业的品相更好?抑或是庞大的企业级市场会不会因此而胎动?最近IBM、惠普等企业级的巨头们也开始热谈互联网,甚至用友这样的企业也跳跃式的玩起了C2B改造ERP软件,向虚拟运营商、P2P金融等企业互联网领域扩张。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化的倒逼给企业级市场会带来哪些颠覆力?未来能帮传统企业转型并提供能力、资源上,京东与其他互联网巨头们究竟会扮演何等角色?这可能是21世纪得到京东会成为第四极结论的一个佐证。
京东的重资产玩法是个假象
在企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传统形态的信息化和互联网代表的能力派怎么对标?
前些天,方兴东给马云出了本书,曝光了马云闲谈中对京东模式的一些看法,认为京东模式是一个悲剧,千万不要碰。虽然马云过后正式道歉了,认为只是当时的判断,因为现在京东的模式早已今非昔比。但从这一点能看出,刘强东眼里的未来的京东,在新商业形态中的价值和定位,是一个更高维的进化,马云做的是未来商业的底层基础设施,京东玩的是未来商业业务的模块化组件。粗线条地理解,传统信息化提供的是工具,是一套标准化的体系,但离企业的业务有点远,这也导致了巨资购买的软件可能只用几个模块或束之高阁,京东们离企业用户更近了一步。
换句话说,电商也会升级,出货只是短期形态,赚取的仅仅是返点和差价,刘强东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商人味儿不是很浓的人,也不是喜欢画大饼、讲故事的企业家,而是一个务实的布道者。猜想下,未来的京东是不是要做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对接的平台?也就是将这种互联网化的能力渗透进传统企业的业务层中去,成为商业链条的一部分,至少目前看有这个趋势。
物流如此,金融延伸业务也如此。在前两天京东2015年的年会上,刘强东除了袒露做 国民企业 的情怀外,大篇幅给了京东金融:数百亿的放贷额、没网点和放贷员,三分钟拿到放款,众筹占到产品类份额的60%等。老刘还放出了大话, 未来销售收入过万亿元时,京东消费信贷和供应链金融放贷额也会超过1万亿,金融集团会成几千亿市值的公司,甚至会剥离出去独立IPO。
上市前夕京东划分为京东商城和京东金融两个集团,就表明了金融的战略角色,在内部也是话语权非常强的部门,除了陆续推出了京保贝、京东白条、京东小金库、网银钱包,众筹平台 凑份子 也迅速成立,分别卡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众筹等领域,横跨了个人用户与供应商,以及资产和中间业务两个维度。
在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都至关重要,京东金融内部被概括为 互联网+零售商+传统金融服务 模式,本质上就是金融驱动商业的能力,只不过京东在逐步将这一能力社会化,融入开放商业链条中去。
企业级业务即社会化形态
实际上,未来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有两面,一面是服务消费者,一面是服务企业级,即B2B2C的形态,两者是双螺旋的结构,彼此促进。只不过,有了消费端,成熟后,才能延伸出B端,所以之前李彦宏曾说过的 企业级业务会是大爆发 的说法,也是一个悖论,因为两者没法拆开。而这也是传统企业级IT的大佬们焦虑的原因,他们手里没牌。百度、京东、阿里、腾讯都在试图将能力、资源模块化,开放出去,并收 过路费 ,京东向企业级市场扩张的欲望更强烈,阿里也先后收购恒生,在金融B2B,投资卡行天下卡位物流供应链,指向也是这个。
所以我一直在说,当这些互联网的大佬成熟到 嵌入到所有传统企业的血管和神经中 的时候,也是企业级市场大洗牌的时刻,届时所有的围墙都会被推倒,或许这就是京东闷头做物流和金融的底层逻辑。其实,不仅是互联网的大佬们,海尔和张瑞敏提出的创客化平台的试验,以及脱离企业边界的价值链社会化的理念,也是同样的道理。
回到文章开头,中国互联网在BAT外会不会出现第四极?如果仅仅是着眼当前,抢个入口,有一两个用户量数亿的爆品,这很难跟BAT们对抗。只有那些布局长远,在未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过程中能够输出独特能力的企业,才有资格成长为一极,放眼,在京东、小米、万达、乐视的身上,符合条件,也存在这样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