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作为中国互联网业最早的冲浪者,从2000年算起到现在15个年头,基本被拍死在沙滩上,因而在OTT等压迫下互联网化转型在不断提速。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思维思潮下,更多...
关于创业的话题,最近讨论的比较多,但还是局限在内部创业的范围内。运营商作为中国互联网业最早的冲浪者,从2000年算起到现在15个年头,基本被拍死在沙滩上,因而在OTT等压迫下互联网化转型在不断提速。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思维思潮下,更多的传统企业都提出了互联网跨界的命题。无疑,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建立一支互联网化的先锋营是关键。某个场合,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提出了团队内部创业的命题,鼓励可以再大胆一些。运营商作为体制内企业的代表,团队如何具有创业者的心态?细想想,此命题非常好,但对于体制内企业而言,不能说是个伪命题,但却是一个非常难破题的命题。难就难在,至少有三几大关键因素非运营商这些体制内企业自身可以解决的,大胆即意味着要冒较大的风险。一、容易带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
在进行业务模式创新的探讨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会时不时冒出来,从而把一些业务创新的思维打乱。对于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而言,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是在脑海中闪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内部创业,不可避免的与内部各种关系产生关联,尤其是还要利用到内部资源予以扶持。这种情况下,获得的成功不会首先归功于创业团队,而是因为依附了体制内企业,利用了体制内企业的特有优势(尤其是自我感觉还很好的人认为具有这样那样的优势),因此,成功的团队一旦获得收益高于内部一般收益时(尽管相比市场化的成功创业团队又算不得什么),这种声音就会出现。但是,我们知道,不管是内部创业还是外部创业,创业失败的概率是很高的,成功了还好说,失败了投入的资源,更容易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因此,这顶帽子可以说是约体制内企业的创新的症结所在。
二、能者与其内部创业,不如外部创业
对于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团队,内部创业,接招还是不接招?个人看主动接招的少,这是因为:(1)创业需要创业者真金白银的往外掏钱的,而且有时候数额相对不小,门槛是个大问题。门槛放低了,一方面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否则决策者同样面临帽子的问题;(2)处在体制内,来自体制的条条框框就会多。创业者假如有好的创业点子,有强烈的意愿,还要掏出一笔不小的资金。为什么要选择在体制内受到各种约束,而不是到外部去闯一闯呢?(3)内部创业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创业,要具备完全的创业者心态是困难的。而且与内部资源发生各种交叉,实则是柄双刃剑,用好了能成功,但用不好也会伤害到自己乃至体制内的其他人。因此,体制内创业,团队接招,勇气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智慧。
三、市场通行的做法难畅通
从一些成功的混合所有制案例看,股权结构设置受限: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的股权比最高10%,且单个持股还有限制。行业通行的创业团队持大股的难以实现。目前有些国有企业参与持股的团队,股权占比低,自主经营权受限,同时还会产生搭大股东顺风车的情况。行业盛行的对赌也难以玩转。
综上,个人认为,体制内企业要效仿互联网的做法,鼓励团队内部创业的想法是好的,但要真正破题有待时日。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要培养有利于全民创业、草根创业的体制机制,这说明国家高层也意识到了这种创业环境的重要意义。
但到体制内企业落地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似乎又不能坐等,怎么办?建议:(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抛开争论,积极行动,尝试内部创业,在不触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红线下,最大限度给到有吸引力的条件。要破题就必须打破常规,积极向主管政府部门要改革创新的政策,否则在股权结构、持股比例等方面将难以有效突破,难以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2)采取体制内创业,面对的问题要更多。因此,可以加强独立的创业投资基金的能力,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和外部投资基金共同进行,跟投为主,把眼光放到外部创业团队上;(3)无论是内部创业团队还是外部创业团队,投资失败的认错机制如何,这个是体制内企业与市场化企业最大的区别,如果这个机制不解决,意味着体制内企业的决策者们始终面临来自失败的问责问题。这个需要体制内企业通过高层的沟通解决,否则,内部创业就免了吧。
总之,对于电信运营商这些体制内企业而言,由于过去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体制上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随着互联网开放环境的出现,与之有关的种种不适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因此,关于内部创业的话题,虽然谈论的越来越多了。但主要还是想想而已,有些想的太久的人,想累了就干脆跳出去试试。而还有些守望者的人,则注定还需要继续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