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看多了容易有一种错觉:成功来得太容易。十几到几十个人的创业团队,成立几年后动辄获得几千万美元投资、估值上亿美元。比如当年的 Instagram、最近风声水起的 Sla...
科技新闻看多了容易有一种错觉:成功来得太容易。十几到几十个人的创业团队,成立几年后动辄获得几千万美元投资、估值上亿美元。比如当年的 Instagram、最近风声水起的 Slack、Uber、Airbnb 等等。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风险投资者 Aileen Lee 2013 年的一篇文章曾开创性地将创立十年中超过 10 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称为 独角兽 。Lee 写道,从整个市场来看,成为独角兽的几率 相当于被雷击,或者比进斯坦福难一百倍 。她发现,2003 年 到 2013 年之间创立的、位于美国、在公开或私人市场上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软件公司,只占到总数的 0.07% 。Facebook、LinkedIn、Dropbox 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Mike Malone,Yuri van Geest 和 Salim Ismail 花了三年的时间,研究了在短时间内能迅速进行规模化扩张的创业公司的奥秘,并将它们简称为 ExO(不是那个韩国花样男子组合)。他们合著的《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数型增长的组织)于 2014 年 10 月出版,并获得了 Frost Sullivan GIL 的 2014 年度图书奖。他们发现,在前一百位的 ExO 中,有 35 %与出现 Alien Lee 定义的 独角兽 型公司出现重合。换句话说,创业公司迅速扩张的能力与高估值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
在 Ismail 等人的定义中,ExO 最核心的衡量标准是,在相同条件下比同类公司的业务扩张能力至少强 10 倍。比如宝洁等传统的快消品公司,将一个新想法变成沃尔玛货架上的产品需要大约 300 天的时间。而兼具创意产品社区和电商功能的 Quirky 做同样的事情只需要 29 天。
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几何级增长指数(Exponential Quotient)。由来自 45 个国家的 160 位专家为 2005 年之后成立的成功的创业公司评分,评判标准涉及到人力资源、资产、供需管理等,更了解公司的评分者有更高的权重,所在地、员工数量、业务范畴等其他因素也被考虑到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个在线测试评估一家公司的扩张能力,并与前十位的 ExO 进行比较。
在他们研究中评出了世界范围内前一百的 ExO,上榜的前十位是:1.GitHub, 2. Airbnb, 3. Uber, 4. Indiegogo, 5. Google, 6. Pinterest, 7. Kaggle, 8. Tumblr, 9. Quirky, 10. Shapeways.
员工数量
成立的年数
地理分布
Ismail 等人认为,ExO 的核心特点是善于在组织外部解决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互联网大大降低了扩大需求时的边际成本,尤其是像社交软件,通过关系链传播的时候获得新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更重要的是,通过联结组织外部的资源,可以无限地扩大供给。比如 Airbnb 屋主和 Uber 司机都不是这两家公司的员工,大大降低了增加供给的成本。在核心团队之外的工作外包出去、按需管理公司资产、利用去中心化的网络发挥社区的力量、搭建平台等等都有利于企业利用组织外部的力量实现扩张。
关于如何成为 ExO,Ismail 给出了十个建议:
选择一个面向大众并能够转化的目标,比如 Google 的愿景 组织全世界的信息 。 加入或者创造社区。比如《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 DIY 无人机社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组建核心创始团队,至少要有一位有远见的创始人、一位用户体验专家、一名强大的工程师、和一位商业方面的专家。 选择一个能够将现状改善 10 倍以上的突破性想法。 设计整体的商业模式,包括合作伙伴、市场渠道等等。 找到挣钱的方法,能够与有行业积累的传统公司竞争,比如 Netflix。 打造出最基本的有望成功的产品。一些成功的产品,比如 Twitter 初期的产品和用户体验十分粗糙,但抓住了核心的需求,能够实现快速扩张。 验证市场和销售渠道。Groupon 在进入数十个城市之前,花了 18 个月在一个城市做好销售和市场的基础工作。 在核心团队之外实现功能和愿景。比如 Uber 将司机和乘客匹配的过程,并不需要由核心团队来完成。 以成为平台为目标。成功的 ExO 型公司,比如苹果、Google、亚马逊都是平台型公司。而缺乏平台思维的雅虎、黑莓、诺基亚都遇到了麻烦。
对了,这个榜单中,中国排在最前的是小米,排在第 30,另外两家入围企业是海尔和阿里巴巴。